登录 | 注册 | 帮助

lxbfYeaa  DExWtSbs  ubaTaeCJ  1  保安 
云南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2023/12/17 22:41:22  云南网

        云南网讯(记者 杨之辉)12月17日,云南省民俗学会举行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一活’的民俗学研究”论坛在昆明召开。各路专家围绕主题踊跃发言,探讨非遗文化的核心DNA,寻找活态传承的核心密码,建言政研学企各方在非遗领域的创造创新之路。


  多位专家表示,云南具有民俗研究的独特资源优势和深厚历史底蕴,又赶上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时代,要勇担使命,主动作为,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两创一活”),建立起更有活力的良性循环体系。


  中国民俗学会当日发来贺电称,云南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早在20世纪初,云南就已经开展现代民俗学的研究,依托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性的优势以及悠久的学术传统,云南现已成为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镇,积累了丰富的民俗资料,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培养了诸多重要的民俗学者。希望共同为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俗学是一门针对风俗习惯、口承文学、传统技艺、生活文化及其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民俗是日常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食、衣、住、行、娱、乐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式、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


  新当选的云南省民俗学会第二届会长木基元教授表示,云南民俗学向来有丰厚的基础,从第一代开拓者江应樑的踽踽独行,到朱宜初、杨知勇、宋恩常、李子贤、秦家华、张福三等第二代学者的薪火相传,如今仍潜心治学的第三代,到后浪强劲的第四代,云南民俗学通过百年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今后要不断扩大学会的影响力,为云南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言献策。


  云南省民俗学会是省民政厅批准于2011年7月17日在昆明成立的,业务主管单位是云南省社科联。换届后的第二届会员拥有150多位民俗学科专长会员,涵盖了省内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俗学相关领域从业者,其中既有从事民俗学基础研究的代表,又有民俗学相关领域业务管理部门的代表,还有非遗传承人及生产性保护企业负责人的代表。修订通过的学会章程强调,学会将着重于加强民俗学的调查、研究与教学活动,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核心内容,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云南省社科联学会部主任金丽霞表示,希望学会积极发挥人才密集、资源富集的优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完善内部管理,始终坚持学术立会,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我省众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咨询。


  云南大学副教授高健以佤族司岗里神话为个案,分享了民族旅游语境中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研究成果。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建波则以阿诗玛文化为例分享了他荣获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的课题成果,并提出民俗研究“守正创新与面向未来是总体方向,时代化、大众化和世界化是基本路径,科技赋能、新媒体融合发展是未来趋势”。


  从邮政系统辞职回家,接过岳父的技艺投身云南乌铜走银文化传承的工艺美术师丁大为回顾了师徒传承、教育传承、品牌传承的发展历程,并从材料、文化、经济基础入手,分享了乌铜走银传世传家、创新创业的新路径,提出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品牌性保护的建议。目前,丁大为团队已经尝试传播性传承工作,在赋予乌铜走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让乌铜走银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人欣赏到乌铜走银的独特之美。


  换届大会对云南省民俗学会过去12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认为学会会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和研究领域,为云南省民俗活动的开展和民俗事项研究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民俗活动田野调查重点突出,面广而接地气,资料采集系统完整。采集了近百万字的各种节日庆典、歌舞活动、衣食住行、生态环境、自然风光等图文音视频资料;编纂出版了一批相关文献和学术理论文章;学会会员参与策划、组织、创作的音乐舞蹈节目,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各类文艺节目奖。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三百六十行劳务网  三百六十行工匠网  三百六十行经理人网
Copyright 2017 杭州钨锋数谷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service400@360laowu.com 微信号:cn360hr
浙ICP备17042565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16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