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农村人才匮乏难题,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自2021年以来,创新实施“归雁工程”,吸引一大批品行好、能力强、对故乡感情深的优秀人才回乡,或带头创业兴业,或成为基层治理骨干。乡村振兴一种可能的长效路径,正在东明的田野上展开。
归雁回巢,振兴民心
“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回报乡亲父老,助力乡村发展是我的使命。”这是东明县三春集镇马桥村王宽2021年4月回村创业时的感言。
回到家乡,王宽建起4座冬暖式温室大棚,占地2.7万平方米,用于栽种羊肚菌和草莓、葡萄等优质果蔬。他礼聘专家指点技术细节,组织村民参与生产经营,兑现了“党员联户奔共富”的承诺。
在东明,与王宽做出类似决定的,不止一位。1997年出生的退伍军人陈豪亮,也放弃了中铁十七局的稳定工作,回到老家渔沃街道东赵官营村。去年4月,他成功当选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村子在他带领下,正驶入发展快车道。
王宽返乡发展高效农业,喜获丰收
“以我的真诚,换你的真心,共同造福家乡、振兴乡村”,这是东明县实施“归雁工程”的初衷。东明县委书记孙迁国表示,东明乡村要想长久发展,关键是要找到领路人、立起主心骨,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思路、有担当的“归雁”回巢。
四策并举,留人留心
所谓“归雁”,在东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邵天福看来,就是曾经走出家乡复又归来的,有才能、有德行、有声望的贤达之人。他们眼界开阔、经验丰富,多半在技能与财富上有所积累,回归乡里,不但能发挥模范作用,更可形成“头雁”效应。
如何唤得雁归来?东明县以“重回引、提能力、强保障、搭平台”十二字方针凝聚政策合力,结合不同类型人才特点,探索从精心引进、专心培育、放心使用直到暖心留人的全流程引才举措。
拓宽渠道,精心引进。通过在外流动党员党组织“红色驿站”、招才引智工作站等平台,东明先后在省内外举办多场返乡创业推介会,让人才了解政策、掌握动态、放心返乡。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共回引568名在外优秀人才,其中28人任村“两委”成员,8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
赋能提质,专心培育。东明推行“一引双培养”工作法,把优秀人才引回家乡创业、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
搭建平台,放心使用。东明为人才提供多样锻炼岗位,鼓励其进村任职,提供担保贷款,鼓励人才创办领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强化保障,暖心留人。政治素质好、参政意识强的返乡人才,可遴选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优秀共产党员;同时定期评选“返乡创业明星”,充分落实各项补贴,打消“归雁”后顾之忧。
既要融入,更要带动
“归雁”回乡,既要能融入,更要起作用。催化反应如何充分起效?这就要看当地是否充分尊重农民发展意愿,是否有办法激发乡村改变自身面貌的热忱。
作为山东省西部县区,东明在招才引智的硬件方面并不占优,因此当地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方面也想得更多、做得更实。县委副书记、县长赵海林常说,要修群众脚下的路,先修他们心中的路,打通了群众的心路,乡村振兴就成功了一半。
“要求别人做的,干部必须做到前面。”群众认为,渔沃街道东赵官营村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改变,前面提到的“归雁”陈豪亮无疑是关键。村民高雅堂说,“陈书记能随手画出村里的地图,村里的干部、能人、困难户都在他心里,他的威望是靠双脚走出来的,大家伙服他。”
吸引能人回村,许多地方都在做。东明从本地实际出发,既讲担当,更讲创新,立足乡土把工作做细做实,这是取得实效的关键。
半月谈记者:郭彦华 陈学廷 / 编辑:范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