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
把彝绣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
让广大群众尤其是
脱贫人口、残疾人、部分因家庭原因
不能正常上班人群等特殊群体
能够自食其力并实现勤劳致富
彝绣传承
在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效能建设中
南华县成立民族刺绣产业
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专班
对在全县进行工商登记的
民族刺绣企业及个体户
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摸清产业发展底数
厘清产业发展思路
通过“一把手”招商
把精美的绣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让彝绣成为助农增收的大产业
帮扶引导
彝绣产业成为扶贫助残之选
走进南华县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刺绣加工厂,忙碌的绣娘们正在赶制福建的订单。“全靠各级政府的帮扶引导,我们才能盈利,同时带动群众增收。”公司总经理丁兰英说,2021年,公司产值达1512.7万元,其中付给绣娘的工资就达1200余万元。
七彩彝绣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与南华县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建立了七彩彝绣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又先后通过沪滇合作项目在南华县城和红土坡、马街、兔街等偏远乡镇设立了8个扶贫车间。如今公司已开展彝族刺绣技艺传承培训班207期,免费培训绣工14183人次,辐射带动南华县10个乡镇60余个村(社区)780余户农户开展刺绣品生产。公司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渐成为南华县民族刺绣龙头企业。
“公司现在有绣娘2028人,其中残疾人绣工78人。”丁兰英告诉记者,针对部分脱贫人口、部分因家庭原因不能正常上班的留守人员以及残疾人,公司以计件的方式计算报酬,绣工可以集中在扶贫车间刺绣,也可在家中自行完成绣品。灵活的工作方式,让这些特殊群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为有效解决绣工不足、绣工技能水平低等问题,南华县做好产业服务,开展技能培训,为企业和彝绣从业者提供切切实实的支持。目前,全县已培养出优秀绣娘184人、云南省手绣制作工高级教师15人。在楚雄州,100名高级绣娘中南华县就有47名。
南华县马街镇官上村委会羊街村民小组村民谢琼芬身体有残疾,2014年到七彩彝绣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学习刺绣技艺,如今的她已是公司的高级绣娘,月收入超过3000元。南华县马街镇19岁的听障女孩刘子萍,因先天性耳聋,从特殊学校毕业后一直无固定工作。在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刺绣加工厂学习了彝绣技能后,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比较复杂的绣品,每月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感谢丁兰英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能从事彝绣工作,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刘子萍用手语表达着她内心的感动。
以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目前,南华县所有家中有绣工的脱贫户都实现了有持续稳定的收入,从事彝绣加工的脱贫户达2314人、残疾人绣工197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村人口加入到彝绣加工中来,而且还有了多位“绣郎”。全县彝绣产业销售额连续3年持续增长。
资料图 楚雄彝绣 楚雄州委宣传部 供图
成立专班
助力民族刺绣产业创新发展
彝绣产业在南华县迸发出勃勃生机,一大批民族民间彝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如今全县有从事彝绣加工的企业8户、经营彝绣的店铺48个、彝绣专业合作社4个、电商销售主体58家。
“今年4月,南华县开展作风革命‘大起底大排查大提速大提标大提质’5大专项行动,结合全县产业发展实际,成立了民族刺绣产业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专班,全力推进民族刺绣产业做强做大。”南华县效能办副主任周兴云介绍。民族刺绣产业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专班成立以后,南华县选派了一名处级领导担任专班组长,在南华县文化和旅游局设置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在产业前期发展的基础上,整合文旅、人社、妇联、民宗、乡村振兴局等6个相关部门的力量,全力促进民族刺绣产业快速发展。
“专班成立以来,我们对南华县彝绣产业进行了系统调研,形成《南华县彝族刺绣产业发展情况调研与初步发展思路报告》,在从业人员、企业生产、企业管理、企业订单及盈利、产品设计、推广营销等方面深入研讨,初步明确产业发展思路。今后将从加强彝族刺绣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提升彝绣生产及企业管理能力、提高彝绣品牌推广营销能力3方面做强做好全县民族刺绣产业。”南华县民族刺绣产业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专班工作组组长、东南大学挂职南华县的副县长曲栩介绍。
今年6月,南华县委书记带队组织企业代表团到福建、厦门开展彝绣专场招商和考察学习,寻找彝绣与福建等沿海地区海洋文化、妈祖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来料加工、订单服务等方式,将高端彝族绣品输送到沿海地区。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东南大学联合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设计推出了“非遗刺绣+地方名产”中秋礼盒,甄选南华县优质农产品与彝绣产品搭配,拓宽市场需求。曲栩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利用东南大学定点帮扶机遇,创新设计具有更多时代气息的绣品,让彝绣这一传统技艺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
彝绣产品 黄喆春 摄
短评
南华县彝绣产业的发展,既有整体的谋划,更有把蓝图落实落细的作风转变,还有工作专班的贴身跟进服务,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体现出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的新气象、新作为。在彝绣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依托龙头企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提供技艺培训,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题,还精准帮扶、助残扶农,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有效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发展带动了更多群众就业增收,让经济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基层说
南华县文旅局 许德存:
县民族刺绣产业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专班成立以来,坚持非遗保护和文创开发相结合。在推进民族刺绣产业发展中,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打籽绣、螺旋绣、缠针绣等彝绣针法绣制的彝族服饰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步选定了南华民族刺绣展示中心建设地址。下一步,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大我县民族刺绣产品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建立网络直播销售室,利用网络直播带货等形式增加产品销量。
残疾人“绣郎” 彭宗旺:
我今年33岁,两岁时因发高烧引发双下肢功能障碍致残,肢体三级残疾,目前只有小学文化。搬迁到现居住的南华县扶贫搬迁安置点和润佳苑小区后,看到家门口彝绣扶贫车间里忙碌的绣娘们,有的也和我一样是残疾人,只要手不残疾都能从事刺绣工作。在大家的鼓励下,2020年我开始学习简单的刺绣,成为全县为数不多的“绣郎”。刺绣加工厂扶贫车间月平均能有1000多元的固定收入,生活有了保障,不再是家庭的负担、社会的负担。
来源:云南乡村振兴